
最短路径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最短路径问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轴对称》的课题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轴对称、三角形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利用线段公理解决最短路径问题。它既是轴对称、平移、三角形知识运用的延续,又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知识与能力转化上起到衔接作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建模、转化、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上册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很少遇到最值问题(最短路径问题即最值问题),所以在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方法储备较少,感觉比较陌生,无从下手;但是学生已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三边关系、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轴对称的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策略就是怎样建立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本节课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 1、能利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图形的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作用。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感悟转化思想。 3、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2.难点:探索发现“最短路径”的方案,确定最短路径的作图及说理。 五、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设计 学习流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日常生活中从A地前往B地,人们都喜欢走红色这条路线,而不走蓝色这条路线,为什么?生:这样走更近。师:依据是什么?生:(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我们这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内容就是———最短路径问题。(板书)知识回顾1.两点的所有连线中, 最短。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最短。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利用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自学教材第85 页至87 页,思考下列问题:1.求直线异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连接这两点,与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其依据是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2.求直线同侧的两点与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最小的问题,只要找到其中一个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点,则与该直线的交点即为所求.3.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化把已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选择. 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对这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例题1、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从图中的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最短?问:1.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答:将A,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 抽象为一条直线.追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答: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B 连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再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的直线l上的点.设C 为直线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就转化为: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问:2.你能找到这样的点C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