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5.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唤醒沉睡的种子, 调控幼苗的生长。 引来繁花缀满枝, 瓜熟蒂落也有时。 靠的是雨露阳光, 离不开信息分子。 课堂导入 问题探讨 葡萄植株里有自身合成的植物激素,为什么还要施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物质呢? 玫瑰葡萄 植物体内的激素含量非常少,提取困难。仅靠葡萄植株自身合成的植物激素来调节植株的生长发育,不一定能满足人们对葡萄产量或品质的需要;适当施用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物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或提升产品品质; 1、概念: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容易合成、 原料广泛、 效果稳定 2、优点: 植物生长调节剂 一、植物生长调节剂 3.类型: 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 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是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 吲哚丁酸 a-萘乙酸,矮壮素 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 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是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 结构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 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是具有与植物激素类似的生理效应 事例1 用传统的方法生产啤酒时,大麦芽是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利用大麦芽,实质是利用其中的α—淀粉酶。有人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这样就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思考·讨论: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 事例2 对西瓜、草莓、葡萄等使用一定浓度的膨大剂(也叫膨大素),会使水果长势加快、个头变大,加快水果成熟,使其提前上市。但使用膨大剂的水果与正常水果相比,口感较差,汁水较少,甜味不足,而且不宜长时间储存。 事例3 在蔬菜水果上残留的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会损害人体健康。例如,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贮藏期的青鲜素(抑制发芽)可能有副作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用荔枝为原料研究表明,残留期为1~2个月。 事例4 天然状态下的凤梨(菠萝)开花结果时期参差不齐,一片凤梨田里需要分五六次收获,费时费工,晚上市还卖不出好价钱。到了冬季,由于气温低、日照弱,果实成熟慢、品质差。用乙烯利催熟,就可以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促进果实着色和成熟,乙烯在常温下是气体。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是乙烯利。 事例5 芦苇是我国主要的造纸原料,但多数芦苇的纤维短、品质较次。如果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就可以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左右。 事例6 瓜农刘某承包了江苏镇江大吕村40多亩的西瓜大棚,从今年5月8日开始,就像布下了“地雷阵”,已结满瓜藤的大小西瓜,还没有成熟就一个个炸裂开来,有的炸得四分五裂,有的炸得像朵花。 2008年,山东寿光有菜农反应其在温室大棚种植的西葫芦全部出现了畸形瓜,呈葫芦状,经查实是因氯吡脲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 2006年,新疆吐鲁番有果农反应其种植的葡萄使用赤霉素后果粒非常不均匀,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经查实是因赤霉素的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的。 解析:赤霉素应用在葡萄上有拉大穗长、增大果粒、提早成熟、增加糖和果酸含量的显著效果,性能也比较稳定,其正确使用方法是在葡萄盛花期后10-20天,以150μg/g的浓度沾果穗。该果农则是用喷雾器对果穗进行喷施,结果导致受药的穗面果粒大,未受药的穗面果粒小,同一果穗上的葡萄果粒大的大,小的小,不同果穗上的葡萄果粒也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了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 应用 利与弊 赤霉素 膨大剂 青鲜素 ( ) 矮壮素(CCC)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应用的实例 生长抑制剂 诱导大麦种子产生 -淀粉酶 节省原料和时间 对西瓜、草莓 、葡萄使用一定浓度的膨大剂 加快水果长势,个头大,加快成熟,提前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