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对成成变法有一些浅显的认知。但在思维能力上,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戊戌变法的影响有一定困难。基于以上学情,在课程的重点内容上,我尽量减少理论性的陈述,辅之以视频、图片和生动的材料,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究问题,感悟历史,从而攻克知识难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2.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设问引导法、史料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吴玉章对《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回忆。“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时,我和哥哥痛哭不止。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吴玉章提到的“战争”和“条约”分别指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结合所学材料和所学知识判定:“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条约”为《马关条约》。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温故知新,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切身感受民族危机的沉重,引发学习兴趣。 【过渡】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人被一向不齿的日本打败,感到莫大耻辱,国家衰亡的危机感上升,救亡图存的决心更加强烈。中国人意识到,单纯技术上的革新已经无法拯救中国,着手展开制度层面上的革新。最具代表性的尝试就是“戊戌变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揭开序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教师活动】解释“公车”的含义:汉朝时,很多地方用公家的车马,递送应征入京的士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由于此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称为“公车上书”。 展示视频:中国通史系列视频中公车上书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展示视频并结合课本知识,完成知识梳理,回答出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领导人等内容。 【设计意图】插入相关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行梳理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人物扫描”板块,了解归纳康有为、梁启超的生平要点。 【学生活动】阅读完课本后总结康有为、梁启超的生平要点,并积极回答。(预设:康有为去过香港、创办了万木草堂,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 【教师活动】表扬学生的积极发言和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人物。 【过渡】: 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是维新派人士并没有放弃,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设立学堂、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环节二:继续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教师活动】展示戊戌变法时期各地重要学会表格和重要报刊的图片。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积极回答,了解维新运动期间最有影响力的报刊是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和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 【设计意图】以图代史,直观清晰,渗透时空意识,更加了解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