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81644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日期:2025-02-1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2次 大小:1773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4课,西汉,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 cover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 1.重点: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2.重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学习指导】 朝代 建立者 起止时间 都成 秦朝 嬴政 前221年———前207年 咸阳 西汉 刘邦 前202年———公元9年 长安 新朝 王莽 公元9年———公元25年 长安 东汉 刘秀 公元25———220年 洛阳 概况: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理解:①西汉灭亡与东汉的兴亡;②能分析光武中兴的作用;③了解汉代文学艺术成就; 记忆:①汉初的国家治理;②汉武帝时期加强集权的措施; 【考点梳理】 考查角度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考点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 年, 刘邦 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考点2.“文景之治” (1)背景 ①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②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③尊奉黄老 无为 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措施:减轻 赋税 、徭役和刑罚,提倡 节俭 ,减少财政支出。 (3)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考点3.汉初的政治制度 (1)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 (2)地方实行 郡县 与 分封 并行制。 ①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 ②概况: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③结果: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学习聚焦】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概念阐释】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在社会治理中,黄老之学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因时制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为”。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对恢复经济和巩固西汉政权起到积极作用,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黄老之学的清静无为,也使中央权威被削弱。 【拓展】“汉承秦制”的影响。 1.“汉承秦制”实质上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秦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2.“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 【拓展】汉初儒家思想不受重视的原因。 1、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初尚未复苏。 2、当时的儒家思想中没有强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内容。 3、秦末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无为”思想更有利于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统治秩序。 【拓展】客观看待“文景之治”。 1、“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2、文景之治时期,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为后来汉武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但封建盛世是相对而言的,当时王国威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