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课型 【教学内容】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舞剧之窗》第3课《阿妮特拉舞曲》。 【教材分析】 《阿妮特拉舞曲》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舞剧之窗》第3课欣赏课。《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首具有玛祖卡性格的活泼舞曲。这是写培尔·金特在沙漠绿舟的阿拉伯帐篷中,美丽的女子阿尼特拉用舞蹈欢迎他时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音乐学习热情较高,处于变声期,对音乐感知力有所提升。在知识方面,能掌握基本音符、节拍,部分学生有一定演唱基础,但在音准、节奏把控上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对流行音乐兴趣浓厚,喜欢跟唱。然而,音乐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对复杂音乐作品理解不足。学习能力上,接受能力较强,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有时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有待提升。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阿妮特拉舞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其愉悦、轻松的音乐性质, 以及丰富细腻的力度变化。 (二)艺术表现 该曲目有助于学生了解格里格及其作品,以及《培尔·金特》组曲的音乐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挪威民间音乐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通过分析该曲目的旋律、节奏、调性和和声等特点,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阿妮特拉舞曲》的音乐风格和背景知识,理解其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该曲目的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调性和和声等,以及这些要素如何共同作用于音乐的表现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视频,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你们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吗?播放《阿妮特拉舞曲》的音乐片段 预设:欣赏视频并回答问题 教师:《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首具有玛祖卡性格的活泼舞曲。这是写培尔·金特在沙漠绿舟的阿拉伯帐篷中,美丽的女子阿尼特拉用舞蹈欢迎他时的情景。选自于《培尔·金特》组曲,你们了解《培尔·金特》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培尔·金特组曲,原为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的同名戏剧所作的配乐,后改为两套组曲。完成于1874-1875年间。描写好逸恶劳的浪荡子培尔·金特前往魔鬼的洞窟与魔女鬼混,吃尽苦头后一文不名,回到发妻索尔维格身边的故事。其中运用了大量挪威民族民间音乐。作曲家从配乐中选编了两套管弦乐组曲,第一组曲为"晨景"、"奥赛之死"、"安妮特拉之舞"、"在山神宫中"; 第二组曲为"英格丽德的悲叹"、"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归来"与"索尔维格之歌"。今天我们学习《阿尼特拉舞曲》。(书写板书《阿尼特拉舞曲》)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是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深受挪威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借鉴了欧洲各国的音乐传统,特别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成果。 下面我们聆听跟音乐听听这段音乐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有什么特点?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旋律与节奏:旋律优美且富有变化,既包含音阶式的流畅线条,也有跳进式的跳跃感。节奏明快,具有鲜明的舞蹈性。调性与和声:调性变化丰富,通过调性的对比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声采用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