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81743

【2025新版教材】中学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阿妮特拉舞曲》课件+素材

日期:2025-04-30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81次 大小:974988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六,课件,阿妮特拉舞曲,单元,下册,2025
    (课件网) 第六单元 舞剧之窗 目 录 本课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二)艺术表现 该曲目有助于学生了解格里格及其作品,以及《培尔·金特》组曲的音乐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挪威民间音乐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文化理解 通过分析该曲目的旋律、节奏、调性和和声等特点,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力。 (一)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阿妮特拉舞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其愉悦、轻松的音乐性质,以及丰富细腻的力度变化。 (三)创意实践 能用肢体语言和乐器简单等多种形式表现音乐 新知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视频: 1.同学们听过这首曲子吗? 2.你们知道它的创作背景吗? 《阿尼特拉舞曲》是一首具有玛祖卡性格的活泼舞曲。 这是写培尔·金特在沙漠绿舟的阿拉伯帐篷中,美丽的女子阿尼特拉用舞蹈欢迎他时的情景。 选自于《培尔·金特》组曲,你们了解《培尔·金特》吗? 培尔·金特组曲,原为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的同名戏剧所作的配乐,后改为两套组曲。 完成于1874-1875年间。描写好逸恶劳的浪荡子培尔·金特前往魔鬼的洞窟与魔女鬼混,吃尽苦头后一文不名,回到发妻索尔维格身边的故事。其中运用了大量挪威民族民间音乐。 作曲家从配乐中选编了两套管弦乐组曲,第一组曲为"晨景"、"奥赛之死"、"安妮特拉之舞"、"在山神宫中"; 第二组曲为"英格丽德的悲叹"、"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归来"与"索尔维格之歌"。 今天我们学习《阿尼特拉舞曲》。 新知讲解 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 是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深受挪威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借鉴了欧洲各国的音乐传统,特别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成果。 下面我们聆听跟音乐听听这段音乐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有什么特点? 旋律与节奏:旋律优美且富有变化,既包含音阶式的流畅线条,也有跳进式的跳跃感。节奏明快,具有鲜明的舞蹈性。 调性与和声:调性变化丰富,通过调性的对比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声采用稳定功能和声进行,为旋律提供坚实的支撑。 通过聆听判断这首作品的结构是怎样的? 《阿妮特拉舞曲》为带有混合性中部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全曲共107小节,包括引子、首段、中段、再现段和尾声。 下面我们分段聆听,首先聆听引子部分,听听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 引子部分由六个小节组成。 前两个小节是e小调的柱式和弦,强调了整首作品的调性。 接下来的四个小节中,低声部采用了分解式的织体,高低声部均采用跳音音型,呈现出跳跃性的舞蹈风格,同时也为首段的出现提供了节奏的预示。 下面我们聆听首段部分,听听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 首段由两句对比关系的乐句组成,乐句a和b均为8小节。 乐句a开始于a小调,乐句b结束在e小调主和弦,构成转调乐段。主题旋律呈现出音阶与跳进相结合的特征,音阶式的旋律表现出优美的线条性舞蹈音乐特征,而跳进式的音型则呈现出跳跃式的舞蹈音乐特征。 乐句b与a相比较而言,呈现出新的跳跃性织体,整体音高以二度音程关系向下平行进行。 下面我们聆听中段部分,听听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 中段具有混合性特征,共包含16个小节,可具体划分为8+8两个乐句。 第一乐句为a小调,第二乐句向上平移四度到d小调。 从旋律上看,该主题主要采用上下行级进的方式,线条性的旋律风格与首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低声部伴奏织体依然采用了首段的分解式跳音音型, 但总体来看,异大于同。整个部分的调性变化非常频繁,先后出现F大调-a小调-e小调-a小调,其目的是为了使中段在采用主部主题发展时能与其形成调性上的对比,从而形成中段与首段对比的结构特征。 下面我们聆听第三乐段部分,听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