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语的语法知识。 2.总结词语的种类,分门别类积累不同的词语。 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根据语境正确词语的含义。 4.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辨析词语的方法,能够在考场上准确作答。 【教学重难点】 1.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2.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3.观察词语的活用、句子语序的变化等,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新课导入】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我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但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词语库,努力提升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有些人说话写文章干巴巴的,拙于表达,词不达意,就是因为积累的词语太少。在学习期间,我们也一直都在积累词语,但未必有方法上的理性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项学习活动———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一、怎样积累词语 同学们要想使自己的词语丰富,必须善于积累。那么,怎样积累词语呢? 1.从课本中积累。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用词都非常准确、生动。因此,要善于从课本中积累词语。 2.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同学们积累词语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不仅要搞好课外阅读活动,而且要从课外读物中摘抄词语。特别是遇到不懂的词语,千万不要放过,要到真正弄明白为止。 3.在平时生活中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语言各具特点,我们应该留心听并随时收集。如此日积月累,自己就会感到词语越来越丰富。 4.在使用中积累。积累词语不能只把它们记在本子上,要在平时回答问题、与别人谈话或写作文时,尽量运用已掌握的词语,这样才能达到巩固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积累词语,可以建立一个“词语摘抄本”(有兴趣还可取个好听的名字),把从各个途径积累的词语抄在上面。抄写词语可以按词性归类,也可以按用途或自己的习惯归类。经过日积月累,词汇一定会丰富起来。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丰富多彩 熟语是指在语言实践中长期使用,或在人民群众口头长期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的固定短语。 1.成语。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切忌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表达了人们的经验和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3.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如“吹牛皮、开后门、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跑龙套、吃大锅饭、打退堂鼓、钻牛角尖、不管三七二十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 4.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知识就是力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5.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引子”起辅助作用,类似谜面;“注释”近似谜底,表示歇后语的基本义。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明说出来,让人猜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两类:①会意型。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万年松树,千年芭蕉———粗枝大叶”,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②谐音型。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后部分借助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