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6237

7.1短歌行 教案

日期:2025-02-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460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短歌,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诗人浓烈的忧患意识。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脑筋急转弯:三国里,谁跑得最快?———曹操。曹操历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奸诈、残忍、狡诈、阴险的人物,但是任何一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曹操他善用人才,统一了北方,在文学上他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文学风格。是的,没有一个光辉圣洁的英雄身上没有缺点,也没有任何一个暴徒心灵没有一方净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短歌行》,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看看曹操除了奸诈之外,还有怎样令人敬佩的一面。 活动2:讲授《短歌行》教学过程 一、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 行是古代诗歌体裁。分为长歌行与短歌行。 区别:是针对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长歌是奔放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多抒发内心忧愁苦闷。 二、了解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他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的诗歌朴实无华,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的主要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 三、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四、听音频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1.听录音朗读,纠正字音,并把握朗读情感和节奏停顿。 A.二二节拍。 B.声音洪亮,慷慨悲凉。 2.整体感知全诗,提问:这首诗歌中感彩最浓的字眼(找诗眼) 明确:“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3.全诗从几个层面来写“忧”情? 明确:分为三层。(第一层:“人生几何……唯有杜康”;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第三层:“明明如月……天下归心”) 五、重点鉴赏,整体把握全诗 1.朗读第一层,掌握重点字词。 当:应当 几何:多少 慨当以慷:即“慷慨”,形容歌声激越。 何以:即“以何”,用什么。 杜康:相传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 2.分析第一层中的艺术手法。 A设问 B比喻(将“人生短暂”比喻为“朝露”) C借代 3.提问:第一层中的“忧”指的是什么? 明确:人生短暂。 4.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其实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因为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5.朗读第二层,把握重点词语。 衿:衣领 悠悠:长远的样子,用以形容情思连绵不断。 但:只 沉吟:低声吟诵 呦呦:鹿的鸣叫声。 6.分析第二层中的艺术手法。 明确:用典。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