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课题:三月桃花水 内容分析: 赞美春天的美丽,抒发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文章通过描写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作者将三月桃花水比作竖琴和明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清澈的溪流在春风中流淌的声音和清澈的水面映照出的春日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和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和赞美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了解三月桃花水之美,感受春天的自然美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生动流畅和唯美的意境,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三月桃花水的美丽景致,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生机。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用意,感受本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 情境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单元的单元首页。苍翠的远山,潺潺溪水,杨柳依依,水牛耕作,儿童戏蝶……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幅迷人的风景画对农村孩子来说朴素寻常,对城市孩子来说是新奇又陌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名家眼中的乡野世界,打卡美丽乡村,一起感受乡村生活的纯朴、独特与美好。 活动流程: 为了更好地将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单元将创设一个大情境———田园诗歌与乡村打卡之旅”。在这个大情境中,学生将扮演“小小探索家”,通过诗歌学习、乡村生活体验、转述练习、乐园描绘等三个小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赏春水,整体感知。 1.古诗导入。(出示课件,齐读古诗)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鸭先知。 同学们,从古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阳春时节在诗人的笔下, 都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关于三月, 现代作家刘湛秋是这样说 的——— 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月桃花水》这篇文章。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谁来说一说,“桃花水”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生:桃花水就是春天河流解冻时的河水,也叫春水。这时桃花盛开,都洒落在水面上。我是从课前提示语中“在课文中,作者把春水叫做桃花水”这句话,以及阅读文中第2自然段知道的。 教师总结:非常棒!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正值河水解冻,人们把春季泛滥的河水称为“桃花水”或“桃花汛”。你听,这是什么声音呢? 初感桃花水:(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一说,三月的桃花水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吗? 生1: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生2: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2)拓展知识。(播放视频) 竖琴是世界上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它的声音特别柔和优美,极具 感染力。 (3)圈一圈,画一画,找到写水声和水清的相关段落,做好批注。说一说: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月桃花水 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 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 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这是四句关键句拼成的一首小诗 ,这首诗其实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齐读课题,围绕课题提出疑问:什么是“桃花水”? 了解文中的“桃花水”指的是“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