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299595

7.1《短歌行》(教案)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5-02-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610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教材,必修,编版,备课,同步,新教材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歌行》教案 【教材定位】 《短歌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课文都是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短歌行》是古体四言诗,风格质朴刚健,在手法上运用比兴、化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四言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掌握鉴赏古体诗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独特经历,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 【素养目标】 1.疏通全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2.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诗歌中的用典和比喻的手法。 3.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的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说到“枭雄”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相信有不少同学会想到—曹操。是的,在礼乐崩坏的周代末期,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建立大魏,曹操的确是历史上不可被忽视的一代枭雄。那么,曹操是靠什么来建立这宏图霸业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齐走近《短歌行》,窥探一二。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魏武帝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武。其子曹丕称帝,追赠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2.了解“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风骨”与曹操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还是创作内容,创作风格的继承与创新,曹操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评价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确实是恰到极处的。他首创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直接影响到唐代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从而形成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主要风格之一。曹操的功绩不可磨灭。 3.歌行体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