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02190

高三高考第二轮复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件(共42张PPT)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

日期:2025-02-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1232699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三,高中,2019,统编,PPT,42张
  • cover
(课件网)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天安门前的两个华表,好多人都以为这是国家的象征。其实不然,华表古代称为诽木、谤木。在众人议事的地方竖一块木头,木头上面要放一块横的板。在华表的横板上面是可以写字的:对某人有什么意见,国家应该如何治理等。实际上它最早是起监察作用的。但是到秦汉以后,华表被从议事的地方搬到宫廷里去了,这样它的作用消失了。到宋以后,华表从宫廷里面又搬到宫廷外面去,一直沿袭到现在。 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制度 选官制度 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输送 人才 法律监察制度 监察百官 约束人民 默读教材“法令出一”,完成左边问题 1.创立: 2.特点: 4.发展原则: 3.弊端: 秦始皇 ①有独断性、随意性; ②不利国家决策,国家、政治成为一人的 维护皇权、服务皇帝 6.实质: 君主专制 5.君臣关系实质: “主子”与“奴才” 皇权至上(核心)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中央官制———君权和相权 帝王与宰相,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关系的主角;君权与相权,是中国古代高层权力冲突的核心。历史上有明君贤相相互协作,共同开创盛世局面;当然也有皇帝与宰相之间矛盾重重的时候。 1. 秦朝三公九卿制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2. 汉朝 中朝人员:私臣、宦官、外戚 基本原则:以内制外 贰 中央官制———君权和相权 措施: ①频繁更换丞相; ②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 ③设立“中朝”(内朝)对抗“外朝” 3. 隋唐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 群相制,委员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贰 中央官制———君权和相权 政事堂(议政) (执行)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礼仪、科举 军政 刑狱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草拟) (审核) 尚书省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户籍、土地、赋税 政事堂 意义:(1)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节制君权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 参考答案: 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4. 宋代二府三司制 中央官制———君权和相权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盐铁 度支 户部 设中书门下,长官“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 设枢密院管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参知政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 评价: (二府) 5.元代: 大都沿用宋制 一省两院制(宣政院) 中书省 (行政) 皇帝 枢密院 (军事) 御史台 (监察) 中央官制———君权和相权 秦:三公九卿制 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沿用宋制 (丞相大权独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频繁更相,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成为执行机构,不参与决策) (三省长官,政事堂议员全是丞相,相互牵制) (丞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进一步被分割,相互牵制) 纵观汉至元,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总趋势是怎样的?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宰相、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