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 我们知道《大学》是儒家“四书”之一,是了解儒家思想必须研读的重要篇章。 但是,究竟何为“大学”?“大学之道”究竟为何如此重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扇儒学之窗。 大学之道 《礼记》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增加知识储备; 2.诵读感知,落实字词积累,夯实文言基础; 3.研讨问题,理解文本概念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4.鉴赏顶真的艺术手法,感受说理之妙。 积累文学常识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称《小戴礼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 《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凝练而绚烂的文学语言。 曾子 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 曾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孔庙四配”:孔庙里还供了四位圣人,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 何为“大学”?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一是"博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何为“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落实字词积累, 深入探究文本。 自主阅读 按照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的原则,疏通课文大意。 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请把意思标注在原文。 齐读《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道:宗旨,根本原则。 (2)明:动词,彰明。 (3)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5)止:至,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事物的主干部分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