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04316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5-04-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102705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2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在浩瀚的中国古诗词文库里,有大漠孤烟的塞北,有杏花春雨的江南,从山水田园的牧歌,有金戈铁马的阳关。 今天我们来到杭州的飞来峰上,看看北宋诗人王安石会写下怎样壮丽的诗篇? 新课导入 1.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2.赏读品析:以诗言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回味人生:书写壮志,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目标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走近作者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著作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相关介绍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整体感知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结合注释,翻译文本。 夸张,写出了峰上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细节探究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蕴含的哲理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抒发情———踌躇满志)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比较阅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飞来峰上所看到的景物,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歌主题 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清气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诗人的心境。 背诵课文, 并用楷书默写。 登飞来峰 写景(充满生机) 抒情(踌躇满志) 站得高 看得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