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学习设计 课题 《绣荷包》 单元课时 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一、学习内容分析 两首《绣荷包》选自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两首《绣荷包》虽歌名相同,但旋律、节奏、调式等存在明显差异。山西民歌《绣荷包》多为徵调式,节奏平稳,音域适中;云南民歌《绣荷包》常是羽调式,节奏较为活泼,音程跨度稍大。山西民歌《绣荷包》情感质朴,演唱时注重气息的平稳和音色的醇厚;云南民歌《绣荷包》风格灵动,需要更细腻的装饰音处理和灵活的节奏把握 。学生在学唱过程中,能锻炼气息控制、音准把握、装饰音运用等演唱技巧,提升音乐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情感丰富且逐渐细腻。山西民歌《绣荷包》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如对家乡、亲人的眷恋,能让学生体会到质朴的情感力量;云南民歌《绣荷包》传递的细腻情思,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和表达,增强情感共鸣。学习两首不同地域的《绣荷包》,学生能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在学习和展示演唱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更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 。 三、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聆听、哼唱两首《绣荷包》,感受山西、云南民歌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风格,提高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准确把握两首歌曲的节奏、音准和装饰音,用自然、富有表现力的声音演唱,展现民歌韵味。 创意实践:通过对两首歌曲的分析,尝试改编旋律、节奏或歌词,培养音乐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文化理解:了解山西、云南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体会民歌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一)学唱两首《绣荷包》,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装饰音,体会其不同风格。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对比两首歌曲,感受地域文化对民歌的影响。 (二)精准表现两首歌曲独特的韵味和情感,把握装饰音的运用。深入理解地域文化与民歌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课堂导入1.展示精美的荷包图片,介绍荷包在传统民俗中的寓意和用途,如定情信物、吉祥祝福等。 2.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与荷包相关的歌曲,引出本节课主题———山西民歌《绣荷包》和云南民歌《绣荷包》。设计意图 从直观的实物图片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文化氛围,自然导入教学内容。任务(二):学唱山西歌曲《绣荷包》1.初听歌曲,播放音频,学生闭眼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分享听后印象。 2.介绍歌曲背景和歌词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表达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细腻情感。 3.教师范唱,逐句教唱,讲解歌曲中的装饰音(如前倚音、滑音)和切分节奏,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感受节奏特点,对比示范,让学生体会不同效果。 4.学生跟随钢琴轻声哼唱,教师纠正音准和节奏,分组练习,互相倾听、交流。 5.分组展示演唱,其他组评价,教师总结表扬,强调情感表达和韵味把握。4.教师范唱,逐句教唱,讲解装饰音(如前倚音、滑音)和切分节奏,通过拍手、跺脚感受节奏,对比示范唱,让学生体会不同效果。设计意图 通过初听建立整体印象,了解背景加深理解,范唱、教唱解决演唱难点,分组练习与展示提升演唱能力和表现力。任务(三):学唱云南民歌《绣荷包》1.播放云南民歌《绣荷包》音频,学生聆听,对比与山西民歌的不同,分享感受。 2.介绍云南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阐述歌曲与当地文化的关联。 3.教师范唱,教唱歌曲,重点讲解云南民歌的独特旋律特点(如五声音阶的运用)和节奏韵律,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活泼、欢快风格。 4.学生跟唱,注意音准、节奏和装饰音的处理,分组练习,尝试用云南方言演唱,体会独特韵味。 5.小组展示,教师评价,鼓励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