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清单 第14课朱自清《荷塘月色》 1、试找出本篇文章的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作者的游踪及情感变化: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到家 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明确:本文是圆形结构,从空间结构看,它从作者出门经小径沿荷塘复又回家来,记叙了一次完整的夏夜观游。从情感结构看,情感思维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再到难宁静,也是一个圆形。这种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一个特定时刻,某种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又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3、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叠词、比喻:繁盛茂密,舒展摇曳,轻柔优美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少女的柔美和娇羞 荷花:开得正艳、含苞待放 博喻 作用:用博喻加强了语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写出了月光下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以听觉写嗅觉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 用渺茫的歌声形容荷香,用听觉来写嗅觉。荷香清淡,若有若无;远处传来的歌声,隐隐约约,若断若续。二者相比,感受极妙。 ④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比喻:写出颤动的轻微与快速 拟人:荷叶多,富有情态美 【小结】作者综合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叠词等修辞手法,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精选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汽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主旨 本文是圆形结构,从空间结构看,它从作者出门经小径沿荷塘复又回家来,记叙了一次完整的夏夜观游。从情感结构看,情感思维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再到难宁静,也是一个圆形。这种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一个特定时刻,某种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又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第14课郁达夫《故都的秋》 1、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底蕴暗含其中; “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2、在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找出文眼句)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明确:清、静、悲凉 文章第3一11段选取“院落 、槐树 、秋蝉、秋雨、果树”等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例如】 作者笔下的故都清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景致: 第3段:“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看到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静静地开着的喇叭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赏析示范: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给人以悠闲、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