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学习设计 单元 第四单元《多姿多彩的乐音世界》 课时 第三课时 课题 《西洋管弦乐器》 一、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聆听《长江之歌》与《话说长江》主题音乐,感受旋律、节奏、和声,体会歌曲与管弦乐不同表现形式,提升音乐感知与审美能力。 艺术表现:准确哼唱《长江之歌》,把握节奏、音准和情感,用饱满情绪和肢体动作展现长江的磅礴气势,增强表现力。 创意实践:为《长江之歌》重新编曲或为《话说长江》主题音乐创编新的演奏形式,培养创新思维与音乐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长江的地理意义和文化内涵,体会歌曲蕴含的民族精神,理解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学习内容分析 《长江之歌》:旋律激昂壮阔,音域宽广,以大跨度的音程和起伏的旋律线条,展现长江的波澜壮阔。节奏稳健有力,运用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增强音乐的动力感,凸显长江奔腾不息的气势。歌词饱含深情,从长江的源头到入海口,赞美其滋养万物、孕育文明的伟大,表达对长江的崇敬与热爱。 三、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音乐基础知识,能辨别简单节奏和音高,对音乐要素有初步认识,但对复杂音乐作品的分析和不同表现形式的理解能力较弱。好奇心强,对具有宏大主题和鲜明风格的音乐感兴趣,长江的壮丽形象易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热情。具备一定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但在音乐创作和深度分析方面经验较少,需教师引导启发,挖掘创新潜能,提升音乐素养。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两首作品的音乐美,体会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特点,理解音乐与长江文化的联系。准确哼唱《长江之歌》,把握情感表达,感受管弦乐丰富的表现力。 难点: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精准表达歌曲情感。在创意实践中,结合音乐特点进行创新,展现独特艺术风格。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六、学习活动设计 任务(一):课堂导入1.播放长江奔腾流淌、沿途壮丽风光的视频,展示长江源头的雪山、中游的平原、下游的入海口等画面。 2.提问学生观看视频的感受,引导思考长江在中国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课欣赏的音乐作品。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氛围,自然导入课程。任务(二):初听《长江之歌》1. 播放《长江之歌》音频,学生闭眼聆听,感受歌曲整体情绪、速度和节奏。 2. 分享初听感受,交流对歌曲情感、速度、节奏的体会,教师总结,引导关注音乐要素。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歌曲形成初步印象,培养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任务(三):分段欣赏《长江之歌》1.分段播放歌曲,分析旋律、节奏、歌词特点。讲解第一段旋律如何展现长江的源远流长,第二段如何表达对长江的赞美。 2.引导学生感受节奏变化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如切分节奏增强动力感,体会歌词蕴含的情感。设计意图: 深入剖析歌曲,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任务(四):学唱《长江之歌》1.教师范唱,逐句教唱,讲解歌曲中的装饰音、节奏难点,如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的演唱技巧。 2.学生跟随钢琴轻声哼唱,教师纠正音准和节奏,分组练习,互相倾听、交流。 3.分组展示演唱,其他组评价,教师总结表扬,强调情感表达。设计意图: 解决演唱难点,提升演唱能力和表现力。 任务(五):聆听《话说长江》主题音乐1.播放管弦音乐《话说长江》主题音乐,学生聆听,感受与歌曲的不同。 2.介绍管弦乐队乐器组成,分析各乐器组如何表现长江的特点,如弦乐的连绵、铜管的宏大。 3.再次聆听,引导学生用简单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管弦乐的魅力,了解其表现手法,增强音乐感知。任务(六):对比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首作品的异同,从旋律、节奏、表现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 2.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