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24203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下 4.7.2.4血液循环(第五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思维导图

日期:2025-02-13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13471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教学设计,血液,思维,教案,课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4.7.2.5血液循环(第五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北师大(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7章第2节的教学内容。本节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分为多个课时。《血液循环》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既是对第八章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的去向做进一步说明,又是对后一章《人体的能量供应》中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学习作好知识储备而奠定基础。 2、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北师大(2024)版第7章第2节血液循环的第五课时,是在前几个课时的基础上回归到实际应用的实践学习,学习本课的要点是掌握三种出血类型(毛细血管、静脉、动脉)的判断及对应止血方法;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使学生能够模拟止血包扎操作,具备初步急救实践能力。最终培养急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生命至上”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出血类型的区分及止血方法(近心端、远心端、加压包扎)。 2.心肺复苏的步骤(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配合)。 难点: 1.动脉与静脉出血的准确判断及止血操作的规范性。 2.心肺复苏的按压频率、深度及人工呼吸的有效性把控。 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急救知识有初步兴趣,但缺乏系统性学习和实践机会。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血管的类型和血液循环等知识,但会混淆不同出血类型的处理方法,对心肺复苏的操作细节存在畏难心理。可以通过直观演示、模拟操作强化记忆;再结合真实案例加深对急救重要性的理解;模拟练习可通过小组协作降低操作难度,提升学习信心。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1.会根据出血情况判断出血部位以及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 2.掌握遇到意外和伤害时的紧急救治措施。 科学思维: 通过讨论以及模拟处理急救,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 通过模拟练习活动,认识不同类型出血的现象,学习止血包扎的方法。 态度责任: 积极参与急救行动,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生活态度。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根据出血情况判断出血部位以及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 2 掌握遇到意外和伤害时的紧急救治措施。 学科能力 通过讨论以及模拟处理急救,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 积极参与急救行动,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生活态度。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 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 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 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以血液循环为中心介绍了血液流动的管道、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压、脉搏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本课时为第五课时。以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学习兴趣。围绕不同类型出血的判断与处理以及心跳骤停等危急情况的急救措施展开教学,通过图片、文字、模拟练习等多种方式呈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和练习应用巩固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急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自救互救意识。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急救场景图片: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因遭遇突发事件而受到伤害。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