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32586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82058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至清,中叶,经济,文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积累了大笔钱财,成功致富。他显然不同于单纯出租土地、坐收地租的普通地主。类似情况,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是经济领域中的新现象。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明清思想的变化 三、文艺、科技 壹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①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玉米、甘薯) ②农业多种经营,经济作物繁盛,农副产品商品化 1.农业的发展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为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生会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清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多种经营 经济作物 农副产品商品化 高产作物广泛种植 材料中反映了明清经济发展中的哪些新经济现象?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手工业的发展 ①新的经营方式:工场 ②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雇佣关系)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P89历史纵横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3.商业的发展 (自学) ①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③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晋商和徽商); ④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市镇经济繁荣。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89)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4.传统经济发展的局限(不变) ①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②专制统治僵化,压制和阻碍社会进步和转型。 提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经济文化有何影响? 【中古史总结】 古代经济 【总述】古代中国社会经济显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从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梳理。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商鞅变法)、闭关锁国(明清)为主。二者都影响了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 线索一:古代农业。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巩固(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耕作制度、水利工程等)。突出特征为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线索三:古代商业。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等五大方面。市场管理是核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