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和风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风向和风力》一课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课标要求是能利用风向、风力等可测 的量来描述天气。 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通常用风向和风力来描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度。对于学生来讲,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风,但对风向和风力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要让学生能够利用风向、风力描述天气,仅靠记住风向和风力的概念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在观测实践中掌握观测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这样,对天气的描述才会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课主要基于学生对风的现有认知,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风向和风力,并通过制作简易风向标等工具来观测风。 本课主要培养的思维方法为分析、比较和综合。这种课型以前都是以讲授为主,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在揭示风力、风向概念前,安排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分析图片的内容,引发思考。在利用飘动物体判断方向时,弄清物体飘动的方向与风向之间的关系,是判断风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引导学生把看到的现象与“看不见的”风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把抽象的风向变成头脑中的“形象”利于学生对风向的理解和判断。在利用“风级歌”估测风力时,需要学生对周围物体的飘动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因为物体实际的状态并不一定能和“风级歌”中描述的现象一一对应,所以需要结合多种现象进行比较,作出判断。这也是一个仔细观察、综合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怎样确定风向和风力,并能够利用风向和风力描述天气 。 科学探究: (1)能够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风向标或风旗,并用来观测风。 (2)初步学会利用烟、旗等物体的飘动情况判断风向,利用 风中景物和人的感觉判断风力。 责任态度: 通过对风的观测,初步具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与人合作、 坚持观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风的观测,掌握识别风向、判断风力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风向的概念。 (2)坚持观测记录一周的风向和风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通过科普视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本科内容 2、提出问题: 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怎样观测风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科普视频初步了解风,把学生导入本课内容) 讲述新课: 一、确定风向 1、观察图片,今天的风是什么方向?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比如,从东面吹来的风叫作东风。 这是一幅表示基本风向的风向图,在这幅图上,用箭头 表示风从哪方来、吹向哪方? 3、风向与物体飘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二、确定风力 1、在天气预报中,常听到如“北风3到4级”之类的用语。这里的“北风” 是指什么?“3到4级”又是指什么? 讲解: 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风的强度叫风力。 2、风力是怎样确定的? 明确: 一般根据风吹到地面或海面的物体上产生的各种现象,把风力的大小分为13级,最小是0级,最大是12级。现在,气象部门又把12级以上、摧毁力极大的风补充到18级。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下面的“风级歌”来估测风力。 引导学生看图识别风力。 风级歌: 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 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 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 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 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 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三、制作“风向标” 我们可以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或“风旗”来观测风。 1、制作材料与工具 剪刀、吸管、笔芯、卡纸、大头钉、纸杯等。 2、制作方法与过程 ①在彩色卡纸上画出标头和尾翼的形状,剪刀剪下 ②在吸管的两端各剪一刀 ③把剪好的标头和尾翼插进吸管两端 ④把另一根吸管剪裁成和笔芯一样的长度 ⑤把笔芯垂直的插入纸杯底部,吸管套在笔芯上 ⑥在箭头上找一个平衡点,把大头针垂直的插进平衡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