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唱歌课型 【教学内容】 花城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两首不同风格的合唱曲》第2课时《八只小鹅》 【教材分析】 《八只小鹅》是花城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两首不同风格的合唱曲》第2课时唱歌课。歌曲《八只小鹅》是一首饶有风趣的斯洛伐克民歌,表现了外国小朋友的农村生活情趣。D大调,四二拍。歌曲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活泼可爱的小鹅欢歌起舞、神采奕奕的形象,小鹅的叫声和嬉戏玩耍相结合,将歌曲推向高潮。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逐步提升,对音乐有一定感知力和表现力。多数学生能准确把握节奏、旋律,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所增强。在演唱方面,能较好地把握歌曲情感,部分学生展现出较高的演唱水平。课堂上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但也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乐感强,对音乐的兴趣浓厚,能主动学习;有的学生在节奏把握、音准等方面存在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音乐的审美逐渐多元,对音乐风格的偏好也各有不同 。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学唱歌曲,初步掌握简单的二声部,感受多层次音乐带来的丰富体验。 (二)艺术表现 能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八只小鹅》,感受活泼明快的情绪,体验小动物的乐趣。 (三)创意实践 能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够与同伴合作进行简单的表演。 (四)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保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用轻快的声音演唱《八只小鹅》,并表现出活泼明快的情绪。 (二)教学难点 二声部合唱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歌曲中一些特殊音准和节奏的把握。【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教师: 同学们,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咏鹅》,下面我们一起背诵一下这首古诗 预设:背诵 教师:你们知道古诗的意思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诗人把在碧波中嬉戏鸣叫的白鹅那种活泼悠然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拍案叫绝。相传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今天我们学唱的这首歌曲,它的名字叫作《八只小鹅》(书写板书《八只小鹅》)听听音乐中的鹅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感受音乐 (一)初步聆听,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音乐,感受作品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八只小鹅》是一首饶有风趣的斯洛伐克民歌,表现了外国小朋友的农村生活情趣。D大调,四二拍。歌曲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活泼可爱的小鹅欢歌起舞、神采奕奕的形象,小鹅的叫声和嬉戏玩耍相结合,将歌曲推向高潮。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边听音乐边做声势动作 预设:做声势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充分发挥学生对作品情绪、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初步认知和感受,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掌握学生学情,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开展音乐活动奠定基础。】 (二)感受音乐,分句教唱 教师:再次聆听音乐,判断歌曲由几个乐段组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个乐段由五个乐句组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