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0485

第三单元空气 单元小结 表格式(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290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单元,第三,空气,小结,格式,教案
  • cover
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 《空气》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空气》 课题 单元小结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③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④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认识空气的特性特征(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有流动性等) 科学思维 能运用空气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探究实践 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升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态度责任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全面回顾和梳理空气单元知识,包括空气的存在、特征及相关探究活动。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灵活运用空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到自行车轮胎扎孔位置、优化物品包装等,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 准备 教师:水槽、水、塑料袋、气球、泡泡水、注射器、吸管、自行车轮胎(有小孔模型)、包装材料(泡沫、气泡膜等)、常见物品(海绵、粉笔等)。教学相关PPT(《找空气》《这里有空气吗?》《玩空气》)、知识梳理表格 学生:记录纸、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一起来继续探究空气。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导入课题 1.教师展示充满气的气球,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气球,能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知识?”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2.引导语:“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从多个方面探索了空气,今天一起来对空气单元进行小结,看看大家都有哪些收获。” 以熟悉的气球引入,唤起学生对空气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自然过渡到单元小结教学内容。 二、知识回顾(15分钟) 1.空气的存在 展示《找空气》PPT,回顾将空气装进袋子的实验以及证明袋子里有空气的方法,如挤压有洞塑料袋感受气流、水中扎袋观察气泡等。 提问:“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相关场景。 2.探究物品中的空气 展示《这里有空气吗?》PPT,回顾探究羽绒服、海绵、粉笔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判断物品中有无空气的依据是什么?”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3.空气的特征 结合PPT和知识梳理表格,引导学生回顾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有流动性等特征,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实验得出这些特征,如给气球充气观察形状变化体现无固定形状。 对比空气和水的特征,强化对空气特性的理解。 4.玩空气活动 展示《玩空气》PPT,回顾泡泡实验,包括验证泡泡里有空气的方法、吹“泡中泡”和制造大泡泡的尝试。 提问:“这些玩空气的活动中,体现了空气的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借助PPT系统回顾各课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小组讨论和提问互动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知识迁移与应用(15分钟) 1.解决实际问题1-找轮胎扎孔位置 展示自行车轮胎(有小孔模型)和相关问题:“自行车轮胎被钉子扎了个孔,轮胎瘪了,你有办法找到轮胎上孔的位置吗?”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汇报方案,如将轮胎浸入水中观察气泡冒出位置等,教师点评并总结科学原理。 2.解决实际问题2-优化物品包装 提出问题:“要想将易碎的杏仁瓦片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