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52733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5-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102623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0课,当代,中国,法治,精神,文明建设
  • cover
(课件网)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概念解析: 一、法制:是法律制度或“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二、法治:相对于“人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理念和方法,用法律科学管理。 法制与法治两者关系: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②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目标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开始:1949年———《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二)初创:20世纪50年代 确立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立法、司法制度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总结1:请同学们依据教材归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三)破坏:文革时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宪法成为一纸空文,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说 启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 (四)新发展:改革开放后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 2、1982年“八二宪法”的颁布———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八二宪法的里程碑意义如何体现? 这次修宪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 ———人民网 ①凸显了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是中国走向现代宪政的重要标志; ②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发展需要 (五)加强:20世纪90年代-2010年 1、背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法治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2、历程: 1997年十五大 1999年《宪法修正案》 2004年《宪法修正案》 2010年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拓展认识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法制 法治 法制侧重强调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是相对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而言的; 法治则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法制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和体系; 法治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及守法等活动,还包含着一种价值追求,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要求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等。 (六)全面依法治国时期: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载入国家根本法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依法治国”、“尊保人权”入宪,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新十六字方针、 立法全方位、《宪法修正案》、《民法典》 阶段 成就(措施) 意义 1949: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开始 《共同纲领》等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法制初创时期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 法治建设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