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甲午一战,变局急转而为“世变之亟”于是出现了公车上书———强学会———康有为历次上皇帝书———保国会———百日维新。这一连串事件, 前后相接,构成了一场 社会变动。它把中国的 出路寄托在因势以变之 中……这已经不是近代 化的一小步了。 历史学家陈旭麓 第六课 戊戌变法 壹 因势以变 材料一: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资产阶级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材料二: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开始发展 根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面临怎样的“势”? 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时,我和哥哥姐姐痛哭不止。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根据材料概括,当时中国面临怎样的“势”? 变革会成为一个自觉主动的过程,变革也会成为一个假他人之手强行发生的被动过程,这是两种不同的民族前途,中国人可以选择,但是选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贰 顺势而为 预习反馈:结合课本30—32页的内容,概括戊戌变法的经过。 千名学子拒马关 初心不改变法传 除旧布新开新篇 兴起 发展 高潮 公车上书 拉开序幕 立会、创刊 宣传思想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1.概况: 2.结果: 3.影响: 公车上书 1895年,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没有上达光绪帝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立会、创刊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维新派的“变”之思想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天演论》 梁启超 严复 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主动应变,顺应潮流 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1897年11月)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1897.12)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898.1) 百日维新 不甘做亡国之君 ———光绪帝 2、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 百日维新 陈旭麓先生说洋务运动“布新不除旧”,而戊戌变法既“布新”也“除旧”。请结合教材第32页内容,梳理戊戌变法“除旧布新”之变,完成表格。 除旧 布新 作用 政治 经济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 裁减绿营 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培养人才 增强军事实力 叁 因势而败 除旧 布新 作用 政治 经济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 裁减绿营 改试策论 开办新式学堂 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培养人才 增强军事实力 破坏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破坏了满人贵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