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课时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溶解》 第8课 它溶解了吗 教材 分析 《它溶解了吗》是新教材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溶解》的重要课程。此前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见物质有了一定认识,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是从对物质的简单认知迈向对物质变化的深入探究。教材通过将盐、糖、沙子等不同物质放入水中的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到观察记录、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后续学习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有些不能;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探究实践:学会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 4.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 重点 认识溶解现象,掌握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如观察物质在水中是否消失、溶液是否均匀等;了解常见的可溶解和不可溶解的物质,如盐、糖可溶解,沙子不可溶解。 教学 难点 理解溶解的本质,即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水中;引导学生准确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环 节 一 导入 师生互动:教师展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糖水,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两杯水,它们看起来一样吗?来,谁愿意尝一尝?” 请几位同学品尝后,问:“味道一样吗?那糖去哪儿了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猜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 喝水入手,通过对比和提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自然引出本节课主题 ——— 它溶解了吗。) 环 节 二 新课讲授 认识溶解现象:教师展示教材中盐、糖放入水中的图片,提问:“把盐和糖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呢?” 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讨论,然后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将盐和糖分别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提问:“盐和糖还能看见吗?水的味道有变化吗?” 总结出盐和糖在水中消失,水变甜、变咸了,这种现象就是溶解。 探究不溶解现象:教师拿出沙子和石子,问:“如果把沙子和石子放入水中,会和盐、糖一样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随后进行实验,将沙子和石子放入水中,搅拌后让学生观察,提问:“沙子和石子还在吗?水有什么变化?” 引出沙子和石子在水中不会溶解。 互动环节: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图片和直观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认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互动环节则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 环 节 三 实验探究 小组实验: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实验材料,包括水、盐、糖、沙子、石子、小勺、透明杯子,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不同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如不要将水洒出,不要品尝实验材料。 小组讨论:实验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如 “哪种物质溶解得快?”“不溶解的物质有什么特点?”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溶解和不溶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环 节 四 总结归纳 实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实验过程,提问:“通过这些实验,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