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65074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6.1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51张PPT)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174216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职,51张,课件,于国,人之,高教
  • cover
(课件网) 中职高教版(2023)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寡人之于国也 第六单元6.1 孟子 《目录》 3 课堂练习 4 拓展延伸 1 新课导入 2 新知讲解 《01》 新课导入 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 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他“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就是亚圣孟子。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一下孟子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 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作品介绍 《孟子》一书共七章,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 写作特色: (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逻辑严谨。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孟子44岁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媵、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但被诸侯认为不切实际,均不被采纳。 写作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