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 构建原子模型(1)——— 原子的结构模型及其构成》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2.3 构建原子模型(1)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掌握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中各粒子的数量关系,认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科学史中汲取知识;对比不同原子的结构,提升归纳总结能力。 3. 探究实践: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会运用图表获取信息,能根据规律绘制简单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4. 态度责任: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意义,培养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认识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2. 教学难点: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依据,从微观角度理解原子的结构及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5 分钟)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那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吗?科学家又是如何构建原子模型的呢? 学生 1:我觉得原子可能不是最小的,说不定还有更小的粒子。 教师:你的想法很有探索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原子的世界,探索它的奥秘。 (二)新课内容(35 分钟) 1.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史(10 分钟) 教师: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最早,道尔顿提出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这就是实心球模型。(展示道尔顿实心球模型图片)大家想象一下,就好像原子是一个实心的小弹珠。后来,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且测得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电中性的,于是他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展示葡萄干面包模型图片)在这个模型里,原子就像一个面包,电子像镶嵌在面包里的葡萄干。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模型有什么不同? 学生 2:道尔顿的模型里原子不能再分,汤姆生的模型里原子包含了电子。 教师:非常好!之后卢瑟福进行了 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简单介绍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图片)绝大部分 α 粒子顺利通过,但有极少数 α 粒子飞行路线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个别被反弹回来。根据这个实验结果,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大家思考一下,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学生 3:说明原子大部分是空的,中间有个很小但质量很大的原子核。 教师:你理解得很到位!这就是科学探索的魅力,不断有新的发现推动理论的发展。 2.原子的结构(13 分钟) 教师:通过这些研究,我们现在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原子核的体积仅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而且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夸克构成的。(展示相关数据表格)观察这个表格,关于原子的构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 4: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学生 5:原子中,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有的原子没有中子。 教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比如氢原子,质子数是 1,核外电子数也是 1。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原子结构示意图。(展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成几个电子层排布?最外层有几个电子? 学生 6: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成 3 个电子层排布,最外层有 1 个电子。 教师:对!那氯原子呢?(展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比较钠原子和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 7:相同之处是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第一层和第二层电子数相同;不同之处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2 分钟) 教师: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且遵循一定的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