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78158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课件 学案 练习,5份打包)湘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日期:2025-04-2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137169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二,打包,必修,2019,教版,5份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分值:69分) (选择题1~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因而有“万物土中生”的说法。下图为“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层是(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成土母质层 2.关于土壤形成与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陡峭的山坡土层较为深厚 B.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C.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植物生长 D.湿热地区水热充足,土壤更肥沃 (2023·黑龙江双鸭山开学考试)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四部分组成,其中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下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3~4题。 3.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土壤中铁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  )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4.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  ) A.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 B.寒冷地区生物量较小 C.高温地区岩石的风化速度快 D.寒冷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我国古代用青、红、黄、白、黑五色来描述我国五个方位的土壤(下图)。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环境和特点对应错误的是(  ) A.红色———高温多雨,氧化铁含量较高 B.黑色———冬季寒冷,有机物分解慢 C.白色———气候干旱,盐碱含量较高 D.青色———降水较少,水分含量较少 6.从青到黄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的变化 B.水分条件的变化 C.地势高低的差异 D.人类活动的差异 7.东北黑土相比南方红壤(  ) A.气温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强 B.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C.土壤腐殖质的累积作用强 D.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2024·山东德州期末)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了土壤质地观测实验。该小组在完全相同的器皿中准备了相同量的四种土壤标本,同时注入相同水量,在充分下渗后记录了不同土壤标本的透水量差异(下图)。据此完成8~9题。 8.四种土壤标本中,黏粒比例最高的是(  ) A.1号 B.2号 C.3号 D.4号 9.该小组成员绘制了以下四种不同的土壤剖面构造,其中最有利于保水保肥的是(  ) A     B     C     D (选择题10~15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2023·北京海淀期中)下图为“甲、乙两土壤剖面构造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与甲相比,乙土壤腐殖质层较厚的原因可能是(  ) A.地上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 B.生物量大,促进岩石风化 C.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D.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 11.若近年来乙土壤有机质层变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B.降水季节变化减小 C.地表径流堆积加强 D.区域气候类型改变 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深度上差异显著,下图是“我国某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该省区最有可能是(  ) A.浙江 B.海南 C.河北 D.黑龙江 13.该省黄壤中有机质主要集中在表层的原因是(  ) A.成土母质较薄,有机质集中在表层 B.主要植被为森林,枯枝落叶集中在表层 C.降水丰富,表层土壤以下淋溶作用强 D.气候湿热,表层土壤以下分解作用强 (2023·天津河东区模拟)下图为“高黎贡山东坡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深度的分布特征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特点(  ) A.0~20 cm深度,随海拔增加有机质含量递增 B.20~40 cm深度,随海拔增加有机质含量递增 C.海拔1 010 m处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主要是因为地形坡度大 D.海拔2 610 m处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别大,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干预大 15.海拔3 010 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主要因为该处土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