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81552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6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5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160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
  • cover
冀人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6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冀人版一年级下册“认识空气”这一单元,紧扣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生活常见现象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空气奥秘。教材通过简单直观活动,如感受空气流动、观察物体在空气中变化等,帮助学生建立对空气基本属性认知,从感官体验逐步过渡到理性思考,为后续深入学习物质科学奠定基础,开启学生科学启蒙,培养其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说出空气无色、无味、无形,且无处不在。 科学思维目标:学会比较、观察,能依据现象简单推理空气特性。 探究实践目标: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主动探究空气存在与性质。 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对科学课热情,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 感知空气的存在,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存在。 了解空气无色、无味、无形特点。 四、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并理解其证明空气存在的原理。 用简单语言准确描述空气特性。 五、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如吹气球、放风筝等,拉近知识与生活距离,引发兴趣。 直观演示策略:教师演示实验,如“纸团不湿”实验,学生清晰看到现象,突破抽象理解难点。 小组合作策略:安排小组活动,像“捕捉空气”游戏,培养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能力。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风吹树叶、气球升空等动画视频,辅助教学情境营造。 实验材料:水槽、杯子、纸团、塑料袋、扇子、气球若干,保障学生动手探究。 记录卡片、彩笔,便于学生记录观察发现。 七、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教师提前在教室角落放置一个不显眼、未吹气气球。上课伊始,教师故作神秘:“同学们,今天老师在咱们教室里藏了个小秘密,大家快找找看。”学生好奇寻找,找到气球后,教师拿起气球,“看,这是一个气球,现在它瘪瘪的,接下来老师要变个魔术。”教师对着气球吹气,气球逐渐变大。“哇,气球变大啦!那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让气球变大的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说出“气”“空气”等答案。教师顺势板书课题“认识空气”。 设计意图:从神秘小活动开场,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利用熟悉气球激发好奇心,自然引出探究主题空气,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情境。 (二)探究空气在哪里(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感受周围空气 教师引导:“其实啊,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大家快伸出小手,像老师这样轻轻挥动,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学生挥动小手后交流,有的说“凉凉的”,有的说“手感觉有风”。教师追问:“那这风一样的感觉说明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空气在流动,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从简单肢体动作入手,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流动,初步感知空气就在周围,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起点。 寻找教室内空气 教师布置任务:“那咱们教室里除了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有空气呢?大家分组找一找,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多。”学生分组行动,有的小组打开抽屉说里面有空气,有的跑到角落感受,还有的对着窗户缝隙感受。几分钟后,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总结肯定:“大家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藏着空气的地方,看来教室里到处都有空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自主探索教室空间,强化空气无处不在认知,培养合作与观察能力。 拓展到生活中的空气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风吹树叶沙沙响、放风筝画面,提问:“在这些户外场景里,空气又藏在哪呢?”学生观看后抢答:“在大树周围”“带着风筝飞”。教师引导归纳:“没错,不管是室内还是户外,公园里、马路上,空气一直都陪伴着我们。” 设计意图:借助生动课件,将场景从教室拓展至生活,深化学生对空气无处不在理解,同时感受生活中的科学。 (三)探究空气是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