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教学设计 【导入】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桥。那么,什么是溜索呢?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个视频,通过视频先感受一下吧! 相信大家通过视频对于怒江和溜索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让人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4、感悟小说中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学习他们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任务一: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腮( ) 坠( ) 呕( ) 跺( ) 绞( ) 桓( ) 涓涓( ) 鬃( ) 髓( ) 滇 ( ) 驮 ( ) 锱铢( ) 顷 ( ) 蓦 ( ) 兢兢( ) 词语解释 盘桓:回环旋绕。 顷刻:极短的时间。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蓦地:出乎意料的;突然。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锱和铁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千钧之力: 形容力量之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知识必备】 作者简介 阿城 :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小说背景 本文选自阿城小说集《遍地风流》,记叙的就是一次惊险的溜索渡河的经历。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舒徐有致的节奏,层层烘托,表现了滇西马帮的生活。 文体知识 笔记小说 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具有散文化倾向。 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概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广义上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代表作有《搜神记》《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 任务二: 1.小说讲了什么故事?根据写作顺序,梳理小说情节。 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 2.这样的小说情节与本单元学过的其他小说对比有什么不一样? ①淡情节的完整性。 小说情节平淡,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不求情节的完整性,削弱传统情节结构模式中的因果性因素,从容地呈现出生活的本相。 ②淡情节的跌宕性。 淡化传统情节模式中的戏剧性因素。情节舒缓,少有悬念设置、高潮迭起及戏剧冲突,给人以风平浪静之感。虽有怒江天险、牛群惊恐,但这些不是情节,只是环境描写,为了烘托人物形象的。 任务二、赏人物之奇 1.小说主人公是谁?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支架:从_____可以能看出首领_____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马帮的首领 神态描写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第3段)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第7段) 动作描写 体现出马帮首领面对险境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第10段)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第18段) 动作描写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是在检查索是否安全,动作描写体现了他谨慎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首领的“吼”及其话语,体现了领队关爱部下的性格特点。 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第21段) 动作描写 “飞”“跃”“拐”“弹”等动词的连用,将马帮首领溜索、下索的麻利动作和气定神闲的气度刻画得如在目前。表现出他身手非凡和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