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x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服务社区和参与公益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具体事例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社区和公益事业的参与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社区和公益有初步的了解,但缺乏深入实践和体验。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理解并认同服务社区和参与公益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道德素养:培养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法治观念: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 健全人格:学会感恩,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服务社区和参与公益的重要性,学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 教学难点 将服务社区和参与公益的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事例材料、事例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志愿者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讨论并发表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 活动1:讨论《邻里公约》的意义 教师活动:展示《邻里公约》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其意义,并思考是否认同“紧箍咒”的说法。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发表看法,分享理由。 活动2:分享参与社区建设的经历和感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参与社区建设的经历和感受,或讨论可以做哪些参与社区建设的事情。 学生活动:分享经历,交流感受,提出建议。 阅读角: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并讨论阅读角中的内容,思考如何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讨论分享,提出见解。 活动3:讨论公益活动的意义 教师活动:展示公益活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公益活动的意义,并思考如何理解“公益活动离不开热心的志愿者”。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发表看法,分享理解。 活动4:制作公益事例卡片并分享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组收集公益改变人、改变环境的事例,并制作事例卡片,然后分享提炼出的观点和感受。 学生活动:收集事例,制作卡片,分享交流。 活动5:讨论田家炳爷爷的“有‘心’的慈善” 教师活动:介绍田家炳爷爷的慈善事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有‘心’的慈善”。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讨论分享,提出见解。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邻里公约》对维护社区和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激发他们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认识到社区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公益活动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和分享事例卡片,让学生深入了解公益活动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田家炳爷爷的慈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慈善的真谛在于真心实意,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奉献精神。 三、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设计3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判断题,检测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练习,小组内交流答案,教师讲解正确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服务社区和参与公益的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