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0301

8.1《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共6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222638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60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 关于登高的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3.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4.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等运用 。 填写杜甫资料卡片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一)知人论世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以《望岳》为代表。 二、困居长安时期(35岁—44岁)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知人论世 三、陷于战乱和为官时期(45岁—48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一)知人论世 四、西南飘泊时期(48岁—58岁) 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代表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岳阳楼》。 (一)知人论世 此诗是作者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九月重阳节时所作。当时杜甫55岁,身在夔州,登高临眺,写下此诗。因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独自登高,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体现了杜甫诗歌 “沉郁顿挫”的风格。三年之后他病逝,《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也被誉为“七律之冠”。 写作背景 杜甫诗风 沉郁顿挫 “顿挫” 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 “沉郁” 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杜甫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文学常识 (二)何为律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