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春天在哪里 课时 2 教材分析 《春天在哪里》是一年级美术课程中极具活力与趣味的一课,它以春天为主题,将自然现象与艺术创作紧密相连。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从经典诗词引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情感共鸣;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点、线、面和色彩在表现春天时的变化,培养审美感知;设置多个实践活动,如用中国画工具创作、用湿纸巾蘸颜料表现春天景象等,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还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节日习俗以及食物与春天的关系,拓宽文化视野。这一系列内容紧密结合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旺盛的特点,在 “造型 表现”“欣赏 评述” 艺术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打开探索春天与艺术之门,助力学生美术素养的启蒙与发展。 学习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能敏锐感知春天的自然之美,精准捕捉春天动植物、天气、景物的色彩和形态变化,如花朵绽放时的绚丽色彩、树木抽芽的鲜嫩姿态。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能够发现并描述其中点、线、面和色彩的运用,感受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春天意境,提升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艺术表现:熟练掌握用点、线、面和丰富色彩进行组合,描绘出富有春天特色的景色,如用波浪线表现河流、用圆形表现花朵。尝试运用中国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宣纸、墨汁等,大胆表达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学会用湿纸巾蘸取颜料,以抹、点、涂等方式创作春天景象,提高艺术表现技巧和动手能力。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大胆想象,突破常规,将春天的元素进行创新组合,如设计会说话的花朵、能飞翔的小草等场景。积极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在实践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了解春天相关的节日和习俗,如植树节、清明节等,知道本页中香椿、青团、春饼等食物与春天的联系,感受春天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欣赏不同地域、风格的美术作品,体会春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表达,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重点 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春天的自然景象,深入感受春天的色彩、形态和氛围,为艺术创作积累丰富素材。 指导学生掌握用点、线、面和色彩描绘春天景色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中国画工具、湿纸巾蘸颜料等方式进行创作,提高艺术表现能力。 难点 启发学生在创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以独特新颖的视角表现春天,展现个性化的创意。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美术作品中表现春天的艺术手法,尤其是中国画中晕开的墨色所传达的意境,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邀请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一唱、跳一跳。播放结束后,展示吴冠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提问:“小朋友们,在歌曲和画里,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藏在哪里呢?” 学生跟着音乐欢快地唱跳,积极观察画作,踊跃举手回答,如 “画里的树变绿了,春天在绿色的树上”“歌曲里唱到了红花、绿草,春天在那里” 等。 通过欢快的音乐和生动的画作,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春天的景象。 讲授新课 展示陈树人的《淡黄杨柳舞春风》和张新矛、朱琴葆的《绿遍江南》,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点、线、面和色彩。提问:“画家们用了哪些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春天?这些点、线、面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详细讲解中国画工具和材料的特点,如毛笔的柔软可塑造性、宣纸的吸水性、墨汁的浓淡变化等。示范用毛笔蘸墨在宣纸上画出不同形态的点、线,展示墨色晕开的效果,提问:“晕开的墨色像春天里的什么呢?” 开展 “春天色彩大发现” 游戏,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卡片,让学生快速说出与之相关的春天事物,如绿色 ——— 草地、柳树;粉色 ——— 桃花等,对反应快的学生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