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 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三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 下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欣赏乐曲《渔舟唱晚》,了解古筝的音色、演奏技法及表现力,能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与审美能力。 通过聆听、联想、创编、绘画、综合感受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 创新思维,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熟悉《渔舟唱晚》音乐主题,感知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 乐器以及民族器乐作品的兴趣。 背景介绍 欣赏古筝演奏版《高山流水》律动。思考: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 师生互动交流并导入教学。 乐曲赏析 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思考:乐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乐曲 认识古筝 古筝属于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主要形成了客家筝、潮州筝、山东筝、 河南筝四大流派。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 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对比聆听 比聆听两个音乐主题,感知乐曲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其速度与力度的变化营造出的不同意境。(师生互动交流并小结) 对比聆听音乐主题Ⅰ与音乐主题Ⅱ 乐曲 对比聆听 对比聆听音乐主题Ⅰ与音乐主题Ⅱ 音乐主题Ⅰ:演奏速度为慢板,旋律舒缓流畅,搭配左手按弦、颤弦等 演奏技法,整体旋律触弦力度比较轻柔,但在中低音区缓慢发力,使音色饱 满,营造出一幅夕阳西下,湖面上波光粼粼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安逸之感。 对比聆听 对比聆听音乐主题Ⅰ与音乐主题Ⅱ 音乐主题Ⅱ:为乐曲的高潮部分,速度为快板,情绪热烈,大量地运用 了“花指”,形象地刻画了浪花的飞溅声、摇橹吱吱声、渔民的歌声和收获的 欢笑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情景。 分段赏析 听赏与哼唱音乐主题Ⅰ:夕阳西下,渔船缓行 随乐朗诵《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乐曲 分段赏析 听赏与哼唱音乐主题Ⅱ 渔民欢唱,满载而归 乐曲 乐曲 作品完整赏析 音乐主题Ⅰ: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弦、滑音、颤音等 演奏技巧,将右手弹奏的余音延伸出去,这样能使音乐听起来更有韵味,展现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景,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美。 完整聆听欣赏乐曲,了解揉弦、上下滑音、花指等古筝演奏技法。思考:不同的古筝演奏技法分别对应了哪种音乐形象的变化? 音乐主题Ⅱ: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花指,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 声等。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渐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展现出渔歌飞扬, 乘风而归的欢悦情景。 作品完整赏析 体验勾托抹托与“花指”,尝试古筝的演奏技法 体验方式(教师提前录制“小古筝”的微课视频):自制“小古筝”,用 5—7 根皮筋绑在 A6 大小的本子或纸盒子上,再用一支笔或者吸管 45 度角斜着放进皮筋内,调整音高,模拟古筝的演奏技法,切身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 邀请个别学生上讲台用古筝来感受上滑音中左手按弦所得出的音响效果,与学生合奏音乐主题Ⅰ。 复听全曲,参与表现 实践探究 活动方式:学生在完整聆听的同时,以前半节课对乐曲意境的掌握为基础,联系生活中平时所见的景象展开想象,用彩笔在纸上根据自己联想出的 “渔舟唱晚”,与组员分工合作,完成《渔舟唱晚》几个场景的画作。老师邀请一至两个组,将该组画作投上屏幕,组员上讲台向全班同学展示并随乐讲解本组的绘画作品。 拓展与提升 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