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九年级 教学形式 新授课 课题名称 25.1.2概率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趣味性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极强。 虽然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概率定义和求法的掌握,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内容给出了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更加抽象和更加数学化的描述一公式化的方法求概率,因此存在-定的理解难度;但由于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因此丰富的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学生希望老师能创设便于观察和思考的学习环境,也希望结合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获得数学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在第-学段(1-3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注重的是学生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 第二学段(4-6年级)的要求是: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学段(7-9年级)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具体为:①体会概率的意义,了解古典概率计算方法。②随机现象表面看无规律可循,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根据一些具体的随机事件特点的分析,发现并总结它们所具有的两个特征即结果有限、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相等从而分析和总结有限等可能型事件的概率的求法。这节课为学生后面学习利用列举法及用频率估计概率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随机事件的概率,认识概率是反映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 2.理解“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P(A)= (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等可能的结果,其中事件A包含m种)”的求概率的方法,并能求出简单问题的概率。 3.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理解随机事件的概率的定义,掌握概率求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求出一个事件的概率.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能利用所学知识求概率 教学策略: 1.使用PPT的同时借用教学工具扑克牌、骰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是在学习了随机事件及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以抽牌和掷骰子为例,研究定量刻画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感受用比值表示两个实验中每种结果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游戏导入】 二、 【实验探究】 三、 【活动探究】 四、【精讲例题】 五、【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1.老师带来了三组扑克牌,需要三名学生上台任选一组从中任意选一张扑克牌,看看谁能抽到红色牌。 2. 试验1:抽牌 试验2:掷骰子 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概率定义、求概率的方法和事件A发生的概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4.教师出示例题。 例1 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观察向上一面的点数,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点数为2; 点数为奇数; )点数大于2且小于5 师讲解并板书第一问 例2 小明和小丽都想当数学课代表,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老师转转盘,转盘分成7个相同的扇形,颜分为红黄绿三种,指针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某个扇形会停在指针所指的位置,(指针指向交线时当作指向右边的扇形)规定转到红色小明胜,转到黄色小丽胜. 老师这个方法公平吗?为什么? 如何改变游戏规则使得小明和小丽是公平的. (1)指针指向红色; (2)指针指向红色或黄色; (3)指针不指向红色。 例3 如图,是计算机中“扫雷”游戏的画面,在一个有9 × 9个小方格的正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