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3课 课程标准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947—1966)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三、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现在) 目录 抗疫斗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高度 01 追本溯源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起源与实践 1927年:提出“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 1931年: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的权利。 1938年: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1946年2月:内蒙古的工作,根据和平建国纲领中关于民族平等自治的要求,不应提独立自决口号。 1945年10月:提出在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政府。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长期探索、反复比较、逐步推行 1941年:建立蒙、回的民族自治区。 一.起源与实践·探索 民族自决-独立建国和民族自决-自治邦-联邦制 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国家方案,完全放弃民族自决-自治邦-联邦制国家方案 国内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战争时期 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国家方案 抗日战争战争时期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为何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起源与实践·原因 你还能举出一些历史上我国民族相互融合的例子吗? 张骞出使西域壁图(敦煌壁画) 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入藏 土尔扈特部东归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一.起源与实践·概念 ②政治和经济因素相结合 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 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制度优势 ③历史和现实因素相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基本特点 一.起源与实践·原因 (1)历史渊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有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一.起源与实践·原因 (2)国情条件: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材料2: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摘编自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 一.起源与实践·原因 材料3: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 (3)政治基础:在共御外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