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为什么 “四海无闲田, 农夫还饿死”? 其二 赋税.关税.个税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选 必 一 第 16 课 课标: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与实施。 时代 制度 秦汉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自主学习 井田制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 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孟子·滕文公上》 贡:夏朝平民每户从国家受田50亩,然后将收获物的一部分贡纳给国家。贡纳物根据百姓距王城远近的不同而不同。 助:又称籍法,籍就是借,借民力以耕公田。每户平民领田七十亩为私田,另外为官府贵族耕种七亩公田。 彻:周代的井田中,每块土地为100亩,900亩土地分给八家共同耕种,其中100亩的收获作为田赋上交国家。 从交纳地租的形式来看井田制下的赋税属于劳役地租 赋役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国家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 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调); 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杂税: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为封建国家无偿从事劳动的劳役。 包括力役、兵役、和杂役; 赋 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田赋 (2)人头税 (3)徭役 秦:缴纳田产三分之二; 汉高祖:十五税一;汉景帝:三十税一 秦:口赋;汉:口赋、算赋 更卒、正卒、戍卒 赋税极重 田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 秦 汉 1.秦汉时期 (4)财产税 汉朝征收 汉朝的那些赋役措施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史记 平准书》 舍地而税人 材料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边鄙……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国家) 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边费。县官(政府)鼓铸铁器…… 民用纯弊,割草不痛,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除草)、土耰(碎土农具)、淡食,百姓疾苦之。 ———《盐铁论》 因为匈奴的入侵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汉武帝开始,汉朝的人头税发生了哪些变化? (1)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2)汉朝还征收财产税,例如,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更卒: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 正卒: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使两年。 戊卒:戊卒是指到边塞屯戊,役期一般是一年。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隋: 2.隋唐时期 (2)唐: 前期:租庸调制 后期:两税法 租调役 租:田赋,按授田数量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调:户税,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役:徭役; 庸:纳绢或布代替服役。 国家先确定赋税总额,再分解到各地(量入制出);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作用: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的转变; 材料 “两税法”颁布以后,到建中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