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40433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5-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121238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0课,当代,中国,法治,精神,文明建设
  • cover
(课件网)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 而法律信仰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滋养和熏陶。真正管用而有效的法律,不只写在纸上,更要写在人们心里。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伯尔曼著, 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 弘扬法治文化,是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概念解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法治: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用法律科学管理; 两者关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就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时空坐标 法制进程 精神文明 1949 1954 1966 1976 1980 1990 1997 2001 2000 2004 2010 2006 2012 奠定法治建设之基 遭到“文革”破坏 “五讲四美三热爱” 1982年宪法 爱国主义教育 提出建立 法治国家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形成社会主义特色法律体系 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十八大以后全面依法治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 法治 精神文明 目 录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CONTENTS 建章立制 无私奉献 新中国成立后 0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 1949《共同纲领》 是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并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任务及各方面的总方针、政策和原则。 1954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 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50年4月13日 1950年6月30日 特点:法律集中在政治领域,主要是建章立制。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 ◎解放军好战士 雷锋 “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 ———《雷锋日记》 “宁肯少活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党的好干部 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钢铁战线上的劳模孟泰 ◎全国劳动模范 掏粪工人时传祥 ◎数学家华罗庚 ◎地质学家李四光 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实事求是 B.崇尚节俭 C.无私奉献 D.勇于创新 激发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他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 C 乔石谈文革 “为何文革能泛滥十年,因为“我们”没有注意改进民主和法制。正因为这个惨痛教训,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注重法制,强调长治久安,以法治国。” 哥德尔斯问:“那么,按照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念,到底是党大还是法大?Will the law ultimately be above the Party , or the Party above the law ” 乔石的回答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凌驾宪法和法律之上。” ———1997年,哥德尔斯在人民大会堂专访乔石(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过去,我们对法制讲得比较多,对民主讲得少一些。我们一些同志习惯于用简单的办法处理问题,一讲民主就怕麻烦。要认真总结这次换届选举的经验,研究怎样使选举更民主一些,程序更完备一些。”———乔石在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