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46882

2.4《致云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224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致云雀,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致云雀>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致云雀》 【教材分析】 《致云雀》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经典诗作。教材选取这篇作品,旨在让高一学生接触并了解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独特魅力与艺术风格,拓宽文学视野,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诗中以云雀为核心意象,通过丰富多样的比喻、极具感染力的抒情,展现出浪漫主义诗歌想象力丰富、情感浓烈、意象内涵深刻等特点。同时,也为学生理解 19 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及其背后蕴含的青春价值搭建了桥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品味《致云雀》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体会不同译者在词汇选择、句式运用等方面的差异,提升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和鉴赏力。 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学习借鉴诗歌中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致云雀》三个译本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从意象内涵、想象力、情感抒发等多维度对诗歌进行深入思考,准确评判各译本的特点与优劣。 借助对 “云雀” 意象的深入探究以及对浪漫主义艺术主张的追因溯源,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创作理念与思想内涵,提升思维深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带领学生领略《致云雀》所展现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独特审美风貌,欣赏诗中丰富奇幻的想象力、鲜明深刻的意象以及浓烈真挚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诗歌审美情趣。 鼓励学生在感受诗歌之美的基础上,尝试进行诗歌创作或对已有诗歌进行改写,发挥自身想象力,融入个人情感,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帮助学生了解 19 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背景、艺术主张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思潮的认知与理解。 通过比较雪莱与华兹华斯《致云雀》的差异,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人在同一题材下的独特表达,感受文化多元性,培养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意识,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学文化。 (二)核心素养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致云雀》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以及文化理解等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和成长,为其今后深入学习文学作品、提升人文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开展《致云雀》三个版本(郭沫若、查良铮、江枫译本)的比较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各译本,从意象内涵的清晰明确程度、诗人抒情的浓烈程度以及诗歌所展现的想象力丰富程度等方面进行深入对比分析,让学生切实领会这首诗在不同译本中的独特艺术表现。 通过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不同译本的对照赏析,帮助学生把握诗中 “云雀” 这一核心意象的丰富内涵,理解其在不同译本中的呈现方式及所承载的情感意义,感受雪莱诗歌意象运用的精妙之处。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 “云雀” 意象深入思考,挖掘其背后所体现的 19 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让学生理解浪漫主义诗歌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等方面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区别,体会浪漫主义强调情感自然流露、与现实保持疏离以及追求远方美好的特点。 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艺术主张背后所蕴含的青春价值,使学生明白为何浪漫主义诗歌的诸多特点契合年轻人的思想和情感特质,理解《致云雀》如何成为一首青春的礼赞,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层文化内涵的解读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精心挑选并整理出《致云雀》郭沫若、查良铮、江枫三个译本的文本资料,制作成便于学生阅读对比的文档,标注好各译本的关键信息,如译者、版本出处等。 2.收集与雪莱、《致云雀》以及 19 世纪浪漫主义相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