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本常考文学常识梳理 文体 简介 课文链接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体制短小,与格言颇相似。 七下17课《陋室铭》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 七下17课《爱莲说》 八下23课《马说》 序 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它有别于书序或宴饮之序,这类文体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往往抒发了作者的某些情志和心怀。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九下11课《送东阳马生序》 表 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如《出师表》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文。 九下23课《出师表》 书 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 七上15课《诫子书》 八上11课《答谢中书书》 记 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如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 八下9课《桃花源记》 九上11课《岳阳楼记》 诗 概 念 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叙述事件,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七上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 八上13课《唐诗五首》 分 类 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古体诗,第二类是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 诗 是近体诗的一种,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绝 句 是近体诗的一种。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或“七绝”。 词 概 念 一种文学体裁,始于隋唐,盛行于宋代。词上承诗歌,因此有“诗余”之称;倚声而成,因而有“乐府”之称;句式参差多变,因而有“长短句”之称。词一般分片(上下片或上下阕),层次感比较强。 八上26课《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九上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九下12课《江城子·密州出猎》 九下12课《满江红》(小住京华) 词 牌 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流 派 词的流派一般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有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苏轼、辛弃疾等。 文体 简介 课文链接 曲 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九下24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寓言 篇幅比较短小,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七上22课《寓言四则》 童话 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七上19课《皇帝的新装》 小 说 概念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必须具备三要素。 九上22课《智取生辰纲》 九上23课《范进中举》 九上24课《三顾茅庐》 九上25课《刘姥姥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