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70854

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21张PPT含视频)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306229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纲要,PPT,21张,课件,文化,经济
  • cover
(课件网)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苏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学习目标】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变迁,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证据分析,形成对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客观认识。 增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探讨明至清中叶社会变革的原因与影响,形成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1368年 明朝中期 1644年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大进步思想家 1840年 京剧 《儒林外史》 《红楼梦》 清朝前中期 沿海形势 明清之际 明朝后期 元末明初 昆曲 《西游记》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时空坐标 陆王心学 雇佣关系出现 目 录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思想领域的变化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小说与戏曲 第三部分 科技 第四部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新发展 (1)明清时期农业的新变化 ①引进高产作物(玉米,甘薯),丰富农产品结构,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地区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③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历史纵横】 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 特征: 产生原因: ①商品经济发展(根因) 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人身控制放松,雇佣关系出现 2、手工业新变化 思考:阅读“历史纵横”,分析明清手工业出现新变化的表现?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丝织、榨油、制瓷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 计日受值 3、商业新发展 ①货币: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②商帮: 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徽商、晋商等) ③城镇: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晋商: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徽商大宅院 四大名镇指的是 河南朱仙镇(木板年画)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水陆交通枢纽,明清商贾繁荣,有"楚中第一繁盛,九省通衢"之美誉;广东佛山镇(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瓷器) 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明清称为天下四大镇。 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白银货币化) 促进全国商业贸易联通 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个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美国学者弗兰克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重农抑商政策、生产方式未有根本突破) 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和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和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二)经济发展的局限 材料二:明清之际,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欲趋苛严的时代,八股取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