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87445

【新教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阿尼特拉舞曲》教案

日期:2025-04-30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184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新教材,教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六
  • cover
《阿尼特拉舞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阿尼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戏剧《培尔·金特》创作的组曲中的一首舞曲,具有浓郁的北欧民族风格。乐曲以轻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乐器音色,描绘了阿拉伯少女阿尼特拉跳舞的场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格里格的音乐风格,感受舞曲的音乐特点,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节奏特点:全曲以3/4拍为主,节奏轻快,具有玛祖卡舞曲的特点,重音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形成独特的韵律感。B段通过附点音符和隐性节拍的使用,增强了节奏的弹性和对比性。 旋律变化:A段旋律跳跃,B段旋律舒缓,再现部分回归主题旋律,尾声简短收束。旋律通过模进、音程扩大等手法发展,形成丰富的音乐形象。 调性布局:调性从主调a小调开始,以属调e小调结束,属于“综合性中段”的三段体,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阿尼特拉舞曲》,感受乐曲的旋律美、节奏美和音色美,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 2.艺术表现:能够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并用肢体语言或绘画表现音乐的情绪和场景。 3.文化理解:了解格里格的音乐风格及北欧民族音乐的特点,理解音乐与文化背景的联系。 4.创意实践:通过编创舞蹈动作或绘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具体目标 1.了解《阿尼特拉舞曲》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乐曲结构。 2.能够分辨乐曲的段落、乐器音色及旋律特点。 3.感受乐曲的节奏与节拍,并哼唱主题旋律。 4.通过拓展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分辨基本的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乐器音色等),但对音乐的结构分析和文化背景理解仍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喜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哼唱、舞蹈、绘画等,因此本课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播放乐曲、PPT课件)。 2.钢琴或电子琴(用于示范旋律)。 3.绘画工具(纸张、彩笔)。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3分钟) 1.播放一段轻快的舞曲音乐(如《蓝色多瑙河》),引导学生感受舞曲的节奏与情绪。“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阿尼特拉舞曲》也是一首舞曲,它描绘了阿拉伯少女阿尼特拉跳舞的场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乐曲,感受它的魅力。” (二)赏析乐曲(25分钟) 1.播放《阿尼特拉舞曲》,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思考以下问题: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愉悦、轻松) 你能听出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钢琴) 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乐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 2.介绍创作背景、来源和作者 介绍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及其代表作《培尔·金特》组曲。 讲解《阿尼特拉舞曲》的创作背景:描绘了培尔·金特在阿拉伯帐篷中,美丽的女子阿尼特拉用舞蹈欢迎他的情景。强调乐曲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培尔·金特》组曲中的地位。 3.再次聆听,跟随音乐自主律动,感受其节拍韵律,说一说乐曲是几拍子?作曲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给你怎样的感受? 介绍乐曲的三段曲式结构(ABA) 4.分段聆听 (1)分段播放乐曲,引导学生对比各段旋律、节奏和情绪的变化。提问:A段和B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分享感受,教师总结各段的特点。 A段:轻快活泼,表现阿尼特拉的舞蹈。 B段:旋律舒缓,表现培尔·金特的沉思。 A段再现:回归活泼的舞蹈场景。 以下是钢琴曲《阿尼特拉舞曲》的曲式结构和特点分析表格,重点展现节奏和旋律的变化: 结构 节奏特点 旋律变化 特点分析 引子 以八分音符为主,节奏轻快,奠定舞曲基调 旋律短小,以级进为主,带有装饰音 引子部分通过轻快的节奏和装饰音,营造活泼的氛围,为全曲铺垫。 A段 核心节奏型为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