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南宋)辛弃疾 词牌名 题 目 写 豪壮、雄壮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 题解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辛弃疾,字_____,号_____, 历城(山东济南)人,_____词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英雄人物,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_____”。著有《_____》。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幼 安 稼 轩 南宋豪放派 苏辛 稼轩长短句 知人论世 婉约派: 豪放派: 知识回顾:关于词派 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内容上以儿女之情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 人物介绍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 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所写的词里。 一生力主抗金。 下笔数千言立就,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 为人豪迈,喜谈兵,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词作豪迈、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两人才气相仿,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陈亮 辛弃疾 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促膝畅谈,谈起时局形势,共商抗金北伐大计。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作此词寄陈亮,以共勉。 创作背景 读准字音: 麾( )下 炙( ) 五十弦( ) 的( )卢 huī zhì dí xián 赏析: 1、 “醉里挑灯看剑”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2、 这种愿望在词中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梦回吹角连营……赢得生前身后名。 “醉”表达了此人此时内心的愁闷,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他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剑”,是一种兵器,可见他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梦回吹角连营 “梦回”一词,引出下文对梦中情景的回忆; “吹角连营”,表明词人对军旅生活的怀念。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从分食牛肉、翻奏战歌、检阅军队具体描绘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表现了官兵们昂扬的斗志。 “翻”:听觉角度,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 “秋”: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