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93928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30页PPT)

日期:2025-04-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42264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8课,社会主义,发展,挫折,课件,30页
  • cover
(课件网)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了解“经互会”建立和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推广,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 掌握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成就与局限,分析失败原因 理解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01 02 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原因 02 03 03 时政热点:中俄“通气” 2019年12月2日,中俄两国又一条能源大动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总长8000多公里,是当今世界最长的天然气输气管道!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温故知新 回顾苏联(俄)的发展历程 苏联模 式形成 新经济 政策 苏联的经济改革之路 1917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苏俄建立 苏联模式 ? 苏联的经济建设之路 ? 1917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1、背景: 2、表现: 东欧八国 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亚洲六国 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拉美一国 古巴 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 (二)苏联模式的推广: 1、背景: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表现: (1)经济上:1949年,建立“经互会” 经互会旗帜 ①目的: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②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二)苏联模式的推广: 2、表现: (2)政治上: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全方位改造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三)中苏建交与合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中苏建交: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 1950年,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2.14 作用:①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②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 ③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斯大林 列宁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僵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措施: (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斯大林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1、背景: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2、措施: (2)经济上:重点:农业 ①农业: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3、结果: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改革失败。 4、失败原因: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弊端 ⒈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小修小补 ⒉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⒊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5、评价: 有一定成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