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至隋唐 的文化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教 材 分 析 学 情 分 析 教 学 重 难 点 授 课 过 程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方 法 壹 教 材 分 析 课标内容: 教材地位: 本课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中的第8课,本课时间跨度长、近700年,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从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主要涉及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中外交流四方面。其中,儒道佛的发展上承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下启宋代儒学的复兴,要注意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脉络中的阶段特征。 认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新的成就。 贰 学 情 分 析 优势 不足 高一的学生在义务阶段已经学过《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盛唐气象》等,再加上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其形象思维也已经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 但大多数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仍然较差,不能深刻地分析历史问题,因此需要老师提供多种材料,从旁指导。 教 学 方 法 叁 教法 问题探究法 史料分析法 创设情境法 学法 自主式学习 合作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 教 学 目 标 肆 1.能够梳理归纳自汉到隋唐时期佛、道、儒思想的发展变化,掌握其基本发展脉络,了解其发展演变的时空脉络。(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材料解读与分析,理解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认识佛教的传播在社会上带来的影响以及三教并行的重大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能够自主梳理这一时期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科技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家国情怀) 4.能够借助史料去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特征产生的原因,认识到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及社会背景的密切关联。(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伍 教 学 重 难 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三国至隋唐取得文化新成就的原因。 课堂导入(2~3分钟) 【设计意图】:目的一: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再现,依然可以直击人心,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目的二:通过视频中的佛教文化元素,引入本课内容。 陆 教 学 过 程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42第一子目,梳理汉至隋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历程;并完成对探究一、二的思考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教材中关于汉至隋唐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历程,能够有效的将知识化繁为简,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探究让学生理解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认识佛教的传播在社会上带来的影响以及三教并行的重大意义(教学目标2)从而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的唯物史观。 二、繁荣的文学艺术与科技 小组活动:博物馆之夜(提前布置) 要求:组内合作共同完成。每个小组各自负责一个展馆。根据课本内容,提前收集能够充分展现该展馆概况的图片或者史料,选出一位发言人,对本馆的藏品按时间顺序进行介绍,时间约为两分钟。 文学馆 书法馆 科技馆 美术馆 全面繁荣 世界领先 【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展览馆分类解说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式地去了解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新成就的同时增强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而且还能通过组内合作的方式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设计意图】: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思考与概括,培养学生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国至隋唐中国文化全面繁荣、世界领先的原因? 探究三 三、中外文化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梳理这一目的内容。问题的设置会由浅入深,兼顾各个层次段的学生的同时还能对教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