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诗长于五律,风格较为清新流丽。 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其文多为骈文,重辞采而有气势。代表作品有《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习称《滕王阁序》)等。 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王勃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县尉的别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整体感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课文探究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宦游:出外做官。 【译文】三秦辅卫着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课文探究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近邻。无为:无须,不必。歧路:岔路口。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译文】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是近邻。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课文探究 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 课文探究 你觉得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我认为“辅”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三秦辅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我认为“望”字用得好。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课文探究 怎样理解尾联的含义? 从正面写离情而转为劝勉。劝勉朋友不要悲伤,体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从地理、心理距离两方面写人的深厚情谊和思念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课文探究 尾联写的是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概括主题 这首诗通过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慰勉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 代表作品有《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