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判断微粒间作用力,学会运用微粒间作用力解释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原因,建立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观点的方法。 一、微粒间作用力的判断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一、判断分子极性的一般思路 二、常见分子的极性 分子类型 键的极性 分子空间结构 分子极性 代表分子 双原子 分子 A2 非极性键 直线形(对称) 无 N2等 AB 极性键 直线形(不对称) 有 CO、HF等 三原子 分子 AB2 直线形(对称) 无 CO2、CS2、 BeCl2等 V形(不对称) 有 H2O、H2S、 SO2等 四原子 分子 AB3 平面三角形(对称) 无 BF3、BCl3、 SO3等 三角锥形(不对称) 有 NH3、PCl3、 NF3等 五原子 分子 AB4 正四面体形(对称) 无 CH4、SiF4等 ABnC4-n 四面体形(不对称) 有 CH2Cl2等 三、物质溶解性的判断与比较 1.依据“相似相溶”规律 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如蔗糖和氨易溶于水,难溶于CCl4,因为蔗糖、氨、水都是极性分子,而萘和碘易溶于CCl4,难溶于水,因为萘、碘和CCl4都是非极性分子。离子化合物是强极性物质,很多易溶于水。 2.依据溶质与溶剂之间是否存在氢键 溶剂与溶质之间存在氢键,溶解性好,溶质分子不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在水中溶解度就比较小。如NH3极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甘油、乙酸等能与水混溶,就是因为它们与水形成了分子间氢键的原因。 3.依据分子结构的相似性 溶质与溶剂分子结构的相似程度越大,其溶解度越大。如醇(羧酸、醛)的烷基越大,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小。 4.是否与水发生反应 如果溶质与水能发生化学反应,也会增大溶质的溶解度。如SO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H2SO3,而H2SO3可溶于水,因此SO2的溶解度较大。 四、范德华力、氢键、共价键比较 概念 范德华力 氢键 共价键 定义 物质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作用力 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一个电负性很大的原子之间的静电作用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作用 微粒 分子 H与N、O、F 原子 对物质性质的 影响 ①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 ②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如CF4H2S; ②分子内氢键降低物质的熔、沸点 共价键键能越大,分子稳定性越强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冰融化时水分子中共价键发生断裂 B.H2O2、PCl5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 C.HF、HCl、HBr、HI的酸性依次增强 D.对羟基苯甲醛沸点比邻羟基苯甲醛高,是由于前者分子内形成了氢键 答案:C 解析:冰融化时破坏的是水分子间的氢键及范德华力,而分子内的共价键没有发生断裂,A错误;H2O2是含有极性键的极性分子,但PCl5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B错误;原子半径:F<Cl<Br<I,则键能:HF>HCl>HBr>HI,溶于水时需破坏共价键电离出氢离子,键能越大越不容易被破坏,则越不容易电离出氢离子,酸性越弱,所以HF、HCl、HBr、HI的酸性依次增强,C正确;对羟基苯甲醛中形成的是分子间氢键,邻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内氢键,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C。 2.下列关于氢键X—H…Y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氢键是共价键的一种 B.同一分子内也可能形成氢键 C.X、Y元素具有强电负性,是氢键形成的基本条件 D.氢键能增大很多物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导致沸点升高 答案:A 解析:氢键属于分子间或分子内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A错误;氢键分为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所以同一分子内也可能形成氢键,B正确;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以共价键结合,若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Y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 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或分子内相互作用,所以X、Y元素具有很大的电负性,是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