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09343

8.3 *琵琶行并序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486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琵琶,教学设计
  • cover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已有初步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所以结合注释在字句的疏通上问题不大,可以在课前完成。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反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是老师课堂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音乐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中使用的手法,以及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的表现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琵琶女悲凉身世的同情。 【教学思想】 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我将阅读贯穿始终,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通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细读文本、赏乐品艺,深研文本、体悟感情三部分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精妙之处,掌握描写音乐的手法;对比分析人物境遇,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描写音乐的精妙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课程资源】 1.视频《琵琶行》片段。 2.琵琶曲《十面埋伏》或《阳春白雪》。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体会其艺术魅力。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手法和技巧,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与工具】 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知人论世法。 工具:PPT课件、电子白板、多媒体、影像资料。 【预习任务】 1.搜集白居易的生平资料,并了解这首诗歌的成诗背景。 2.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完成诗歌内容理解。 3.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相关问题。 4.熟读这首诗歌,尽量做到背诵。 【教学安排】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琵琶曲,如《十面埋伏》或《阳春白雪》,让学生感受琵琶音乐的魅力。提问学生:听完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用文字来描写音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引出课题《琵琶行》,并介绍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2.知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九江的第二年,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到江边送客,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忽然,从水面飘来的琵琶声,凝住了时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绎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产生了一首脍炙古今的诗篇。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学习活动: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并给故事划分层次并概括其内容。 明确: ⑴浔阳江头夜送客; ⑵江上聆听琵琶曲; ⑶歌女倾诉身世苦; ⑷同病相怜伤迁谪; ⑸重闻琵琶青衫湿。 学习任务二:欣赏演奏,研习手法 学习活动:朗读第2段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诗句,梳理诗中乐音及旋律变化的手法及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