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饮酒》《桃花源记》等诗文,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短歌行》中的典故陌生,对陶渊明辞官归田的现实原因不解,有畏难情绪,不肯主动探究。鉴于此种学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阅读鉴赏活动,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切实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发展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味,把握不同的情感基调。 2.抓住诗眼,理解诗歌内容,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并赏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4.把握诗人形象,感受不同的生命状态,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教学思想】 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把两首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赏,目的是进行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和完成两首诗歌教学难点(两种人生志趣的哲理)的突破。将诵读贯穿始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学习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资源】 1.视频《三国演义》中“短歌行”的片段。 2.视频《归园田居(其一)》的名家朗读片段。 【教学内容】《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的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主鉴赏品析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交流、分析鉴赏、思辨探究等学习活动中领悟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追求中的共同精神内核。 【教学方法与工具】 方法:知人论世法、诵读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法、比较阅读法。 工具:PPT课件、电子白板、多媒体、影像资料。 【预习任务】 1.搜集曹操、陶渊明的生平资料,并了解这两首诗歌的成诗背景。 2.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完成诗歌内容理解。 3.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相关问题。 4.熟读两首诗歌,尽量做到背诵。 【教学安排】 一.情境导入(2分钟): 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比较阅读《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体会诗人情感,感受他们的生命诗意。请同学们看两幅图,一位是跨马执槊的将军,一位是戴月荷锄的农夫。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追求,但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魏晋诗人,共同创造了魏晋诗坛的辉煌。 设计意图:用图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感知两位诗人不同人生选择。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一读诗歌,比较诗韵———诵读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和节奏(5分钟)。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首诗,在诵读时要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请其他同学对朗诵稍作点评。 明确:《短歌行》是四言古诗,每句都划分为二二节奏,匀称整齐,字句短声调不能舒长,有古朴典雅的感觉。这首诗每四句换一个韵脚,有八次换韵,读起来有顿挫感。另外,《短歌行》表达了心里的忧愁,不能读得轻快。 《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五言古诗。五言诗常常按照二一二或者二二一的节奏朗读,比四言诗显得自由灵活、错落有致。而且这首诗一韵到底,表现诗人回归田园的轻松快乐。 小结:诗歌的韵律、节奏与诗歌的情感是和谐统一的。朗读时,调整我们的语速和语调,能更好地读出《短歌行》的“忧”和《归园田居(其一)》的“乐”。 设计意图:在声韵情境中,感知体会两首诗歌的情感。 活动二:二读诗歌,比较诗眼———发现诗歌的情感基点(3分钟)。 寻找诗眼要点提示:诗眼,是诗歌精神的凝聚点,是观照全诗情感的所在。 1.《短歌行》的诗眼是哪一个字?明确:“忧”字是题眼。 2.《归园田居》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归”字是题眼。 活动三:三读诗歌,比较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内容(16分钟)。 (一)比较阅读《短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