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 疏通诗歌大意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代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杜甫青年时期,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 拓展资料链接 流离之苦,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大历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 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二、背景链接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三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面对烟波浩渺、广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赞叹;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漂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巨大痛苦的名篇。 三、诗歌赏析 此诗为登楼抒怀之作。首联写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但句中又不见高兴的字眼。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诗人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 都凝聚在诗人的心头,并随着诗人一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然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楚大地就好像被洞庭湖水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这两句 都是写洞庭水,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还有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境界广阔,气魄宏大。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写出了诗人的孤苦。音信断绝,使诗人无法了解朝中和地方上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