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21611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4-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627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4课,至清,中叶,经济,文化,教案
  • cover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和课标要求 的教学设计,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体现 了历史唯物主义素养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明清 历史也不能离开整个时代背景和中外联系,所以教学一定要 基于时空观念;本课得出的结论和分析过程,基本基于史料、 围绕课标要求,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 解释来展开;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解释历史、阐释历史的过 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科书的教学 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地位承上启下,本课通过学习明清时期经济、 文化的蜕变与危机,帮助学生认识明清这一中国封建社会晚 期出现的新经济与新思潮。本课与前两课一起,全面介绍了 明清社会的整体变迁,突出明清时代特征。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历史感兴趣,在初中 已学过明清时期的相关史事,但知识零散,对历史各方面变 化缺乏关联性的系统认识,同时对于高中的学习方法和历史 逻辑思维尚未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教科书中的史实和史料研读等形式,了解明 清时期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认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 政治的反映的唯物史规律。 3、通过中西对比、表格分析进行整合,培养时空观念, 探究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及其对中国 的影响,认识16-17世纪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危机。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教学资源、方法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 课本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和明 确本 节课 要求 【教师讲述】: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 了解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外交、疆域的基 本情况,本节课继续学习明清时期的经济 与文化。 【教师活动】向同学们介绍本课的课标要 求和重难点。 学生回顾前两节 课内容,并清楚 本节课要学习的 任务。 开门见山, 明确本节 课 的 学 习 要求,让学 生清楚本 节课的任 务,并形成 完整连贯 的通史意 识。 环节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 代 背景 一、社 会 经 济 的 发展 【教师活动】向学生们解读明确时期世界 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历史发展趋 势。把本节课内容置于世界历史的时空之 下讲解。 【教师活动】提问:根据地图,说出明清 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及其原因和影响 引 导学生利用图例看地图上的玉米和番薯 种植广泛,以及看地图上的箭头得出从东 南和西南传入,结合时间得出,明朝后期, 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并进一步分析高产农 作物传入带来影响是粮食产量提高,促进 人口增长。 学生通过思考时 间轴的填写和阅 读材料,把本课 内容融入世界历 史时空当中。 学会看地图分析 历史问题,并回 答老师提出的问 题。 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 念,也便于 更好的理 解这一时 期经济与 文化的变 化,及中国 面 临 的 危 机。 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 念,培养学 生利用地 图,对历史 问题作出 合理的逻 辑分析推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 中水池养鱼、筑舍养猪、空地种植果木蔬 菜、捕捉鸟类和昆虫,引导学生得出:农 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经济作物的种植。 并在进一步分析其影响。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 中获取“机户出资、织工出力 ”的信息, 得出使用雇佣劳动生产的方式。“染坊罢 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 数千人 ”得出生产规模大,开设工场,“皆 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得出人身是自由的, 没有依附关系。 阅读材料,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